一、問題的提出
?
高職院校合乎規律性的改革發展路徑會演化為我國高職教育組織場域中的制度邏輯,獲得眾多院校的高度認同并被借鑒或超越,催生高水平高職院校群聚式形成和發展,從而形成高職院校“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發展格局。參與“雙高計劃”的高職院校,肩負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發展探索者、引領者的重任,必須對自身內生性、創生性自主辦學能力之于“雙高計劃”建設的決定性意義有足夠的認識和重視。因此,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探究“雙高計劃”建設的邏輯機理和行動方略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二、邏輯機理
?
(一)高水平學校和高水平專業的共生邏輯
?
從邏輯學和我國高職教育發展規律的角度來講,專業發展水平與高職院校發展水平之間呈高度正相關?;?/span>“共進發展場域”視野可以發現,入選“雙高計劃”建設單位的高職院校,其支撐性專業均是能夠表征各自辦學水平的優勢特色專業。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建設單位是以高水平專業為基礎和支撐的,是擁有一定數量高水平專業的高職學校。高水平高職學校是涵養高水平專業成長的整體環境條件,高水平專業則是高水平高職學校形成的標志。要成為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既取決于學校擁有的高水平專業的數量,更取決于高水平專業的建設質量和發展品格。
?
(二)高水平高職學校的生成邏輯
?
作為辦學主體和質量責任主體的高職院校,最為了解和熟知自身的優勢特色以及發展潛力,其自主辦學的自覺能動性和創新性是建設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的關鍵所在。因此,“雙高計劃”謀劃長遠,規劃了“上水平、成高峰”兩步走戰略,其目的在于引導入選建設院校和全國其他高職院校摒棄“項目思維”“短視思維”,樹立“主體性思維”“理想思維”,專注自身辦學治校育人能力建設,形成優勢特色辦學積淀。同時,高職院校還要切實增強辦學主體和質量責任主體的自覺能動性,善于將建設邏輯和自組織邏輯有機結合,加快形成內生性自主可持續發展機制,在實現內涵式發展基礎上加快從建設邏輯向自組織邏輯過渡,早日建成形神兼備的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
?
三、行動方略
?
(一)以辦學理念強化價值建設,實現有靈魂的卓越發展
?
第一,“立德樹人”的育人理念。高職院校要深刻認識和領會立德樹人的豐富內涵,堅持“五育”并舉、德技并修,形成具有強大育人合力的立德樹人實施機制,實現價值引領、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人格塑造的有機統一。
?
第二,“產教科融合”的辦學理念。高職院校要樹立生態化、協同化理念,建立產業鏈和專業群“耦合創新”的協同發展機制,嵌入區域創新鏈建設,打造校企命運共同體,將產業先進元素、創新性要素有效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培育以技術學術為核心的學術氛圍與大學精神。
?
第三,“集群發展”的專業治理理念。高職院校應基于專業集群發展的內在邏輯,深化以體制機制為核心的綜合改革,重塑內部組織結構,加快專業發展的自組織化建設,形成專業結構優化常態化機制。
?
第四,“有限卓越”的發展理念。高職院校要切實踐行“扎根中國區域大地辦學”的中國大學發展觀,立足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和自身辦學能力,按照“有限卓越”的發展理念,有選擇地進行重點建設與突破,形成特色優勢積淀,不斷增強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話語權。
?
(二)加強標準化建設,提高卓越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能力
?
第一,發揮標準化建設的引領作用,科學優化人才培養方案。要緊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以復合型、創新型、發展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目標引領人才培養體系設計。堅持立足實際,面向真實的生活世界和工作世界,構建起課程體系與畢業生知識、能力、素質要求間的矩陣式對應關系,落實課程體系全課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內在價值。
?
第二,做標準開發的首倡者和引領者,服務中國高職教育話語體系建設。立足國際實質等效,堅持本土國際化理念,加強以職業能力為核心內容的教學內容標準開發,加強學生在企業工學交替、頂崗實習階段的教學內容標準開發,加強校園管理服務標準建設。率先牽頭研制新專業、新技術、新流程、新工藝領域的相關標準,并發揮標準的聯通作用,強化中國高職教育參與全球職教治理的能力建設。
?
第三,提升“三教”改革效能,落實1+X證書制度改革。高職院校要堅守課堂育人的本體功能,對接1+X證書制度在職業道德標準、知識標準、技能標準等方面的表征要求,加強高效課堂建設的相關教學標準體系建設,開展基于教師個體施教專長的分工協作式教學。立足思想性與教學適切性、知識能力培養與文化傳承的有機統一,開發使用校企“雙元”編制的活頁式、工作手冊式新形態教材以及配套的數字資源。立足德技并修、育訓結合、知行合一,加強從崗位認知、跟崗鍛煉到頂崗實習的“遞進式”勞動教育平臺構建,對應課程標準制定,強化對學生勞動知識、勞動技術素養、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和創新創業精神的活化教育。
?
(三)遵循自組織和他組織邏輯,建設高水平專業群
?
一是堅持需求導向,對接產業鏈組建專業群。對接產業鏈組建專業群,在本質上是基于“耦合創新”增強高職院校的主動應變特性以及專業結構優化常態化機制建設的能力,實現專業建設的“選擇性卓越”“結構性提高”以及新興專業的應需而生、順勢而強,以專業的自組織創新網狀結構實現專業群延長產業鏈、支撐產業鏈、服務創新鏈的應有價值。二是以課程秩序重構為抓手,優化課程體系。要以職業資格分析為核心,加強能力本位課程建設,構建“平臺+方向+拓展”的課程體系,以“底層能共享、中層能融合、高層能互選”的課程實施賦能學生多元成才、可持續發展。三是基于專業群,重塑學校組織結構。高職院校要自覺利用課程、師資、平臺、基地等專業建設關鍵要素聚集的內在優勢,發展跨專業教學組織,建設結構化教學創新團隊,推進大類專業招生培養改革,構建目標集成、建設過程集成和成果集成的專業群建設長效機制。四是堅持平臺化、網絡化、生態化理念,打造產教科融合創新平臺。找準專業群在產業技術鏈上的位置,共建集人才培養、技術創新、創新創業、產業培育于一體的高端產教科融合創新平臺。
?
(四)堅持整體素質觀,打造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
?
針對當前高職院校教師隊伍數量不足、“雙師”素質不強的短板:一是立足增量優化,創新校企人員“雙向流動、兩棲發展”機制,有效匯聚技能大師、大國工匠、能工巧匠、產業教授等人才資源,堅持內培為主、外引為輔,培養名師級專業帶頭人,引領和帶動青年骨干教師快速成長;二是立足存量提升,校企共建高水平“雙師”素質發展平臺,引導教師定期到企業頂崗實踐、參與創新,跟蹤和學習行業先進技術,提升工程實踐能力;三是立足協同共生共創,以建設具有復合跨界特征的專業教學組織為突破,建設結構化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培育團隊教學文化;四是立足強化師德師風教育和建設,完善教師教育教學榮譽獎勵表彰體系,引導和激勵教師樹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堅定信念,同時建立健全基于“優績優酬”的教師績效分配制度和分類考核激勵機制,引導和激勵教師堅守課堂立德樹人的主陣地。
?
作者:王亞鵬 ??來源:教育與職業? ?